中美网友的账单纠纷持续发酵,连日本网民也跟着抱怨起来。他们纷纷吐槽日本物价太高,尤其大米,贵得离谱。其实,从去年夏天开始,日本米价就一路飙涨,几次涨价之后,现在价格更是让人咋舌。
日本米价居高不下,有人指出,这是个庞然大物在吸日本经济的血,它严重影响了日本物价。
日本已完成工业化,工业和城市人口的兴起,某种程度上农民利益的保障,其实就仰赖该机构的存在。它为日本农民争取权益,特别是考虑到日本现今的国情。
机构运作模式决定了两种观点的正误,这需要我们先了解机构的构成,再看看去年米价持续上涨的具体情况。
日本央行最近公布的民调结果显示,绝大多数日本人,高达95.1%,预计2024年物价将显著上涨或略有上涨。这项调查反映了民众对未来物价的普遍担忧。
日本大米价格今年十一月又涨了,一斤要九块钱人民币,这价格是国内大米的三倍不止,真让人吃惊。
日本民众日常饮食离不开大米,可如今米价飞涨,不少家庭为了省钱,纷纷用荞麦面等替代主食。
关西地区大米价格飞涨,从去年底开始部分地区还断货,当地居民只能求助外地亲友邮寄米粮。
日本民众感觉现在大米比以往贵了不少,至少翻了一两成。官方数据更吓人,去年十月统计显示,大米价格飙升了58.9%,创下1971年以来的最高纪录。
日本大米价格持续上涨,到去年秋天已连续23个月攀升。
超市大米区常年缺货,一些超市甚至限购,每人只能买一袋,结果大米价格立刻翻了一番。
发达国家粮食自给率不足,让外国人摸不着头脑,日本人也感到不可思议。一个经济实力雄厚的国家,竟然连基本粮食都无法保障,这实在令人费解。
大米价格持续上涨,去年就有人尝试解释各种原因。
去年日本气候异常,夏秋两季台风不断,直接导致稻米减产,更引发部分地区民众恐慌性抢购,进而冲击了米价。
日本米价飙涨,说是天灾惹的祸,这说法听着挺有道理。可实际上,不少日本人心里犯嘀咕,不太相信这说法。
当年日本的大米储备量很大,远超当年需求。如果真是天灾导致米价上涨,政府完全可以动用储备米,稳定市场价格。
日本政府高价出口品牌大米,这和市场缺米的说法似乎矛盾。这种做法让人疑惑,具体原因稍后说明。
日本大米涨价,原因之一挺滑稽:去年涌入的外国游客太多,他们吃了不少米饭,直接带动了米价上涨。
日本人口和每年游客数量对比一目了然,游客数量远不及总人口,说大米涨价是游客吃光了,真是笑话。
除了天气和游客数量,事情背后还有更复杂的原因。
大米涨价,大家或许只觉得是产量少了。可要是说日本主动减少大米种植,大家肯定好奇:他们葫芦里卖的什么药?
日本这两年,2023和2024年,有意压低稻米产量。2023年稻米产量661万吨,比前一年少了1.4%。预计2024年产量也维持在700万吨以内。
日本政府协调实施减产政策,农林水产省持续补贴农民改种其他作物,鼓励他们放弃水稻种植。
日本农业部门数据显示,今年日本全国至少四成水田已调整生产,预计全年稻米产量难以超过七百万吨。
农民增收,大米价格稳定,这是主动减产的根本原因,农业部门这样解释。
日本人口减少,大米需求量自然跟着下降。照以往的产量看,供大于求,大米价格应该跌。
农民种稻子少了,市场大米供应自然减少,大米价格水涨船高,这情况再清楚不过了,至于这种说法对不对,咱们先放一边。
日本大米产量下降,却持续出口海外,市场自然震荡剧烈。
大米涨价,种田的人确实赚了,日本农业部门也这么说。可事实真是这样吗?
米价飞涨,日本人忍无可忍,沉默不再。过去,抱怨只会招来“不重视农民”的指责,让许多人敢怒不敢言。如今,民怨沸腾,不满的呼声越来越高。
日本农业协会,也就是全国协同农业组合联合会,最近饱受批评。许多日本人认为,协会偏离了最初目标,如今米价飞涨,其他粮食价格也水涨船高,协会难辞其咎。
现代化国家推进改革,农业和农民地位往往逐渐下移,成为产业链中下游。这源于粮食是工业产品的基础原料,粮食价格上涨必然推高其他商品价格。
政府大力补贴农业,很多国家农民才能稳住收入。如此一来,其他行业才能用上便宜粮食。
日本工业化起步早,上世纪人们就看清了农业的困境,农民种地难以为继。
二十世纪初,日本农业受工业化冲击,农民各自为战。这时,农业协会应运而生,把单个农民团结起来,形成一股对抗冲击的力量。
战后,日本农业协会全面革新,几乎所有日本农民都成了会员,协会对农民的生活,从大到小都细致管理。
日本农协全面负责农民养老退休,这让人觉得日本农民其实和上班族没啥区别。
日本农业协会实际掌控着粮食价格大权。协会强势介入,多年来日本粮食价格稳定,不少种植户因此受益。
大米涨价,农民真的都赚到钱了吗?事实并非如此简单。
日本农业协会发展了几十年,如今庞大臃肿,许多农民都觉得它成了个名副其实的垄断者。
日本食品价格上涨,农民却不见得因此受益。多年来,流传着一种说法:涨价带来的利润,大部分被农业协会拿走了,真正落到农民手里的并不多。
日本农民把这种行为叫做“农协横领”,说白了就是农业协会垄断、吞并,甚至抢夺农民的利益。他们觉得农业协会根本没为他们谋福利,反倒是利用农民的名义,把本该属于农民的好处都占为己有。
日本继续出口高品质大米,利润却依旧被农业协会控制。日本大米市场缩水,米价自然水涨船高。
日本农业协会长期以来采取限制大米进口政策,目的在于维护国内大米市场份额,这与他们积极推动大米出口形成鲜明对比。
农协在工业化社会维系农业发展平衡,相当于社会让利于农业和农民。利润最终能真正惠及农民,这做法无可厚非。
农业协会若变成垄断者,所有利润都归它所有,这对社会来说可不是好事。
日本农业协会问题棘手,解决方法无非彻底清除或彻底改革。关键在于,城市居民是否愿意为降低食品价格让利于农民,这全看政府如何调和。
城市人日子过得紧巴巴,菜价涨了,生活更难;农民伯伯种地不容易,粮食价格高些,他们才能多赚点钱,才能过上好日子。
城市居民和农民都密切关注着农业协会的作用:这个机构能否有效协调,让利润公平分配到双方手中,才是关键。
城市居民需要吃得起粮食,农民也需要获得应有的收益,这都需要政府仔细权衡,才能既保障城市群体的利益,也维护农民的权益。这其中的协调和平衡,是对政府智慧的真正考验。
